中交廣航局:打造世界領先耙吸挖泥船隊,讓中國效率走向世界

在蔚藍海岸與壯闊河灣的交界處,活躍著一群特殊的“海洋建築師”——耙吸挖泥船。 它們頂著鋼鐵巨臂,腹藏萬噸巨艙,像不知疲倦的「海底清道夫」,能啃下堅硬的海底土層; 又似精準的「泥沙搬運工」,可將千萬方泥漿跨海域轉運; 更化身神奇的「造地魔術師(地圖編輯器)」,把灘涂淺灣堆成深水良港、濱海新城。 從打通巨輪通航的“咽喉航道”,到勾勒城市擴張的“藍色輪廓”,這些鋼鐵巨獸始終站在人類與海洋對話的第一線,用疏浚的力量改寫著海岸線的模樣。

而在這場持續百年的“海岸重塑”史詩中,廣航局的耙吸挖泥船,廣航局打造世界領先耙吸挖泥船隊早已成為最深刻的書寫者之一。 從珠江口的淺灘拓荒到深海巨輪的航道開闢,從中南半島的港灣建設到“一帶一路”的藍色航線,從最初的艱難拓荒到如今的智慧領航,每一艘旗艦的誕生,都是對前輩使命的延續,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是傳承中綻放的新輝。 廣航局的耙吸船隊以鐵臂為筆、以泥沙為墨,在萬里海疆書寫著中國疏浚業的壯闊篇章。 自1954年創立以來,廣航局的每一次破浪前行,都與國家港口建設同頻共振,其船隊的反覆運算升級更是中國疏浚技術從追趕到領跑的鮮活註腳。

拓荒啟航:初代船舶的使命奠基

廣航局與耙吸挖泥船的緣分,早在1912年便已寫就——那一年建造的「新海南」(曾用名」漢口“),作為兼具自航耙吸與絞吸功能的兩用挖泥船,成為廣航局船隊中「耙吸家族」的開山鼻祖。

“新海南”

時光流轉至20世紀50至70年代,新中國水運建設的號角嘹亮吹響,廣航局在耙吸挖泥船裝備的探索之路上步履愈發堅定。 1956年,廣航局委託波蘭向英屬奈及利亞購買的2400立方米艙容“浚遼”(曾用名:中波友誼),如一把鑰匙叩開了中國現代化疏浚的大門。 在珠三角的河道清淤現場,在早期港口的雛形之上,它以簡陋卻堅韌的機械臂攪動泥漿,為南方水運網路鋪就第一塊基石,更淬鍊出“向海而生、以海為田”的信念——這信念,化作後續每一艘船的精神內核。

“浚遼”

至70年代,「防城」「虎門」「黃埔」」湛江「汕頭」等耙吸挖泥船入列,成為特定時代的疏浚脊樑。 它們雖無「浚遼」跨洋而來的傳奇,卻帶著本土實幹的熱忱,在各自的戰場發光發熱。 “黃埔”是大建港時期時任國家總理周恩來同志親批建造的船舶,是“全國學習華銅海”先進單位,也是廣航局早期耙吸船舶人才培養的搖籃,為“湛江”“汕頭”“廣州號”等耙吸船輸送了大批人才,它深耕珠江流域,以不懈作業守護內河航運的“毛細血管”; “湛江”奔赴湛江港,為這座初興的南海門戶拓寬出港航道; “汕頭”穿梭於潮汕港灣,為當地漁業與商貿清出通途。 這些船舶沒有耀眼的參數,卻以「逢水開路、以船為犁」的擔當,延續著疏浚報國的使命。 它們讓廣航人的足跡深入更細分的水域,積累了不同海域的施工經驗,為後續裝備升級與技術突破築牢了實踐根基。

技術銜接:「廣州號」接過傳承火炬

“萬頃沙”“廣州號”在深中通道專案施工

從1981年廣州造船廠建造的「海口」,到荷蘭IHC公司1992年、1994年相繼建造的「赤灣」「廣州號」,廣航局耙吸挖泥船船隊愈發壯大。 “廣州號”5265立方米的艙容與精密的機械控制系統,像一道光,照亮了技術追趕的道路。 它繼續發揚「黃埔」精神,將傳承的種子播撒在更廣闊的海域。

“廣州號”一經投產就投入到汕頭港工程施工,用5100立方米/小時的作業效率,證明瞭精準疏浚的力量,讓巨輪不再受困於泥沙淤積。 而在深中通道的建設現場,它與“萬頃沙”“捷龍”聯動清淤,將“浚遼”時代的協同作業理念升級為“定點蓋章式”的精準配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廣州號」還參與了斯里蘭卡可倫坡港口城的早期勘探性疏浚,為後續“一帶一路”項目積累了海外施工經驗。 它已不只是技術的追隨者,更以創新詮釋著新時代的使命——它在作業中積累的經驗,為後續自主研發埋下了伏筆。

量級突破:「萬頃沙」開啟萬方時代

2004年,荷蘭IHC建造的「萬頃沙」駛入廣州港,10028立方米的艙容如驚雷乍響,打破了廣航局疏浚船的噸位瓶頸。 這艘巨艦,承載著廣航局突破技術封鎖、向大型化邁進的使命,是對「廣州號」技術探索的延續,更是對更高目標的攀登。

“萬頃沙”單次航程能清運30節火車皮的泥沙,在珠江口的吹填造地現場,它晝夜不息的身影勾勒出新城區的輪廓。 在深中通道建設中,「萬頃沙」創新「蠕動式行走」施工工藝,實現「零溢流」環保目標,並以「蓋章式掃淺」工藝確保沉管基槽精度,為這項世界級工程貢獻了「中國方案」。。 此外,它還曾遠赴斯里蘭卡可倫坡,與“浚洋1”等船舶共同參與港口城建設,展現中國疏浚力量。

然而,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作為自主創新的“參照物”,它將技術傳承的接力棒交給了後續的“浚海”系列。 工程師們在研究它的疏浚系統時,國產化的種子悄然發芽,為中國自主建造萬方耙吸船奠定了基礎。 “萬頃沙”用突破證明,傳承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大膽跨越。

創新躍遷:「浚海」系列的自主進階

2009年,廣州文沖船廠建造的“浚海1”“浚海2”入列,標誌著廣航局自主創新邁入新階段。 它們在設計之初,就融入對“萬頃沙”技術的深度消化,從動力定位系統的優化到疏浚軌跡控制的打磨,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自主探索的決心。

在國內沿海港口的維護工程中,「浚海1」憑藉精準的挖深控制,為老舊航道「舒筋活絡」,讓萬噸巨輪重歸順暢; “浚海2”則在營口港等吹填作業裡,以高效的泥沙輸送能力,助力港口向深海延伸。

2012年,“浚海5”“浚海6”建造完成。 “浚海5”在港珠澳大橋海底上演的“毫米級手術”,是廣航局自主創新精神的生動體現。 面對E15沉管隧道基槽的突淤險情,它的智慧疏浚系統(DTPS)讓耙頭移動誤差不超過30釐米,這份精準,源自對“萬頃沙”技術的消化與再創新。 “浚海6”在廈門港的環保實踐同樣令人稱道,利用先進的SCADA系統,嚴格控制溢流量,守護著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展現了廣航局在傳承中對使命的新理解——不僅要高效疏浚,更要與海洋和諧共生。

在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中,面對堅硬粘土與鈣質結合物構成的“地質迷宮”,“浚海1”“浚海2”“浚海6”三艘萬方耙吸船協同作戰,充分發揮“用好每一分鐘”的船舶精神,密切配合,通過引入黏土-砂分層間隔裝艙等工藝,提前1個月完成1627.98萬立方米疏浚任務,交工品質獲評滿分。

從引進圖紙到自主程式設計,“浚海”系列完成了從“照著做”到“領著幹”的蛻變,將傳承的內涵拓展到了自主研發的新高度,用一項項技術突破證明,傳承是創新的根基,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引領傳承:「浚洋1」走向國際舞臺

2016年10月,“浚洋1”以21028立方米的艙容成為亞洲最大耙吸船,以“高效、智慧、環保”享譽國內外,它在廣州港交接的鳴笛,是廣航局從追趕走向引領的宣告。 在建成投產後的近9年裡,“浚洋1”參建“一帶一路”沿途多個港口和國內重點專案,從東南亞到中東,它將中國疏浚標準帶到世界各地,這是對前輩們“走向國際”夢想的傳承與實現。 雙機雙槳雙側推系統讓它在九級風浪中穩如磐石,智慧能效管理系統在斯里蘭卡可倫坡港口城專案中大放異彩,單日12.1萬立方米的吹填效率將造島工期縮短18個月。 在「世界第一絞」雅典娜退場後,「浚洋1」參與科威特LNGI專案施工,面對高溫、複雜土質等挑戰,創下94.77%的生產運轉率,提前16天完成取砂吹岸任務,徹底扭轉了國際合作方對中國疏浚的偏見。

儘管「浚洋1」仍帶有國外建造的「印記」,但此時的廣航局,已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者”——通過前期對“廣州號”“萬頃沙」的技術消化,以及「浚海」系列的自主實踐,廣航人已掌握核心疏浚邏輯,”浚洋1“更像是一把”試金石“,驗證著中國疏浚技術與管理體系的適配性。 它用實力證明,廣航局的旗艦之路,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使命的升級,從服務國內建設到引領全球疏浚標準。

未來新篇:「浚廣」承載使命再出發

8月26日,廣航局投資建造的35000立方米艙容等級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浚廣”順利下水。 其主船體對接誤差僅2.3毫米的精度,彰顯著廣航人對卓越的不懈追求。 與「廣州號」「萬頃沙」「浚洋1」不同,“浚廣”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國之重器”,從動力系統到智慧疏浚演算法,從環保艙體設計到全流程施工管控,每一處都烙印著“中國智造”的標籤。 “浚廣”的設計建造,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智慧疏浚裝備領域的空白,徹底打破了國外對大型耙吸船建造和智慧疏浚技術的長期壟斷。

“浚廣”是國內首創首造世界領先、亞洲第一的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具有“智慧、高效、全能、環保”四大特性,和“強破土、大挖深、遠運距、長吹距”頂級性能。 這艘新時代「海洋工程全能王」,裝配有全球首創可調節雙艏噴系統,艏噴效率「超級加倍」; 搭載最先進高效泥泵系統,功率匹配最佳; 採用V型泥艙結構,總縱強度強,增加載重量約1000噸,卸泥更快速、更乾淨、更安全; 首創耙頭、滑塊、彎管模組化,配置重型耙頭,破土效率更高; 採用智慧浚駕、綠色動力系統,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技術24項,引領疏浚船舶低碳化轉型。 作為承載著中國疏浚行業發展願景的“國之重器”,“浚廣”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兩業”發展專項重點產品“國貨國用”、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專案並位列交通領域船舶榜首,獲國有資本金中央財政預算資金支援,納入廣東省首台套目錄。

“浚廣”承載著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填補我國30000立方米以上艙容耙吸船空白的使命,是對歷代旗艦精神的集大成傳承——既繼承“浚遼”拓荒的勇氣,又融合“浚海”系列自主創新的智慧,更肩負“浚洋1”引領國際的擔當。 “浚廣”的全自動疏浚系統和零洩漏環保設計,代表著全球疏浚業的領先水準,它將把廣航局的使命推向新的高度——以完全自主的姿態,引領中國疏浚行業邁向高端化、國際化最高水準。

從“浚遼”蹣跚起步到“浚廣”全球領跑,七十多年來,廣航局耙吸挖泥船噸位擴充了15.8倍,技術代差跨半個世紀。 從依賴國外船廠建造,到自主打造“浚廣”,不變的是廣航人“逐水揚楫,進城圖強”的使命與傳承。 鋼鐵巨艦航跡,是裝備進化史,更是中國從「港口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註腳。 待「浚廣」深海作業,攪動的不止海底泥沙,更是民族向海洋探索的雄心——屬於中國疏浚的自主篇章,正續寫新的輝煌。 (廖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