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頓2025中報解讀:工業機器人出貨量首超外資登頂 營收增長17.5%
2025年8月29日,埃斯頓(002747. SZ)發佈2025年半年度報告,在製造業轉型升級與國產替代加速的背景下,這家中國智慧製造領軍企業交出了一份兼具突破性與成長性的答卷。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49億元,同比增長17.5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8.23萬元,同比大幅增長109.10%,顯示公司經營品質正在穩步改善。 更值得關注的是,埃斯頓工業機器人出貨量首次超越外資品牌,登頂國內市場第一,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僅標誌著國產工業機器人正式進入「領跑時代」,也印證了其全產業鏈戰略的長期價值。
工業機器人業務爆發:從跟隨到超越的關鍵跨越
報告期內,埃斯頓工業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系統業務實現收入20.92億元,同比增長26.54%,成為驅動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根據MIR睿工業數據,公司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出貨量首次超越外資品牌,這一成就背後是技術積累與市場策略的雙重突破。 在汽車、電子、鋰電等高景氣賽道,埃斯頓通過定製化解決方案快速滲透:在光伏領域,公司深度參與全球首個「燈塔工廠」建設,覆蓋矽晶、電池片到元件的全工藝段; 在鋰電行業,其打造的超高速產線突破效率極限; 在汽車製造領域,高精度六軸機器人已批量應用於頭部車企,並聯合開發柔性產線成功出海。
更值得關注的是,埃斯頓在重載機器人領域實現技術破局。 繼700kg重負載機器人入選工信部首台套目錄后,公司自主研發的1000kg超大負載機器人進一步填補國產重載機器人空白,這不僅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更彰顯了其在高端裝備領域的創新實力。 這些成果表明,埃斯頓已從早期的“國產替代”階段,邁入“技術引領”與“場景深耕”並重的新階段。
自動化部件業務承壓:轉型中的發展新機遇
與工業機器人業務的強勢增長形成對比,自動化核心部件業務收入4.56億元,較同期有所下降。 這一波動既反映了製造業週期性波動的影響,也暴露出傳統部件業務在激烈競爭中的轉型壓力。 然而,埃斯頓並未止步於單一產品競爭,而是通過「解決方案轉型」拓展應用場景。 例如,基於翠歐運動控制平臺高效同步控制以及高級運動控制演算法優勢,系統性整合伺服、變頻器、MotionPLC、IO、感測器於一體,形成針對性強、搭建速度快、控制效率高、專業性強、性價比高的解決方案。 基於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專用控制器平臺,機器人專用伺服平臺,基於正向設計的機械本體設計平臺,能夠基於市場與客戶需求結合自身現狀形成自我反覆運算,為市場提供基於機器人應用的產品與完整解決方案。 這種從「部件供應商」向「系統服務商」的升級,有望為傳統業務注入新動能。
全球化佈局深化:從本土龍頭到全球競爭者的蛻變
報告期內,埃斯頓海外業務收入7.49億元,同比增長2.18%,毛利率提升至35.29%,成為盈利改善的重要支撐。 公司通過“Local for Global”模式,在歐洲設立生產基地並組建當地語系化團隊,同時跟隨新能源汽車、鋰電設備商等頭部客戶出海,將中國供應鏈效率優勢轉化為全球競爭力。 目前,公司已在全球範圍內設立75個服務網點,業務覆蓋歐洲、美洲、亞洲等製造業及經濟發達區域,產品獲得CE、UL、cETLus及TÜVCE在內的多項國際標準認證,品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埃斯頓通過併購Trio、Cloos及M.A.i.等領先企業,迅速擴大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全球產品矩陣。 這種“自主研發+戰略併購”的雙軌路徑,既縮短了技術追趕時間,又快速拓展了市場邊界。 隨著歐洲市場成為戰略支點,未來公司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份額有望進一步攀升。
技術壁壘構築:研發投入與生態協同的長期主義
半年報顯示,埃斯頓研發投入達2.35億元,占營收比例9.21%,這一比例在製造業企業中尤為突出。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擁有授權專利597件,其中發明專利250件,軟體著作權418件,形成從核心部件到系統集成的全技術鏈佈局。 其打造的E-Noesis和E-care兩大數位化平臺,通過物聯網與數位孿生技術實現設備全生命週期管理,正在重塑工業機器人的服務模式。
更關鍵的是,埃斯頓構建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 依託南京總部研發中心,整合德國、英國、美國等全球研發資源,組建了超過千人的研發團隊,並與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 這種全球化研發網路,使其能夠快速回應從高端六軸機器人到重載應用等不同場景的技術需求,為持續突破關鍵技術提供了堅實保障。
埃斯頓的半年報,既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縮影,也是國產工業機器人突圍的生動註腳。 從出貨量登頂到技術破局,從全球化佈局到生態構建,這家企業正以“長期主義”穿越週期。 儘管當前仍面臨競爭壓力與海外市場拓展挑戰,但其全產業鏈掌控力、技術轉化能力與全球化視野,已為其構築起深厚的競爭護城河。 隨著智慧製造浪潮的深化,埃斯頓將為中國製造的智能化轉型寫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