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機構下調世界經濟增速預期 哪些經濟體可率先復甦?

2021年以來,隨著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範圍擴大、多國放鬆疫情管控措施以及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和貨幣寬鬆政策,國際貿易和投資逐步恢復,世界經濟復甦進程有所加快,逐漸走出陰霾。 然而今年的復甦之路可能不太平坦,依然面臨諸多痛點問題,近日多家機構都下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

世界銀行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降至4.1%,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3.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2年下降至4.4%,2023年放緩至3.8%;聯合國預計2022年全球產值將僅增長4.0%,2023年將增長3.5%。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差異也在擴大。 世界銀行近日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指出,發達經濟體的產出和投資預計明年將恢復到大流行到來之前的趨勢,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由於疫苗接種率較低、財政和貨幣政策相對緊縮以及因疫情受到的傷害更為持久,明年的產出和投資仍將低於疫情前的趨勢水準。

根據多家機構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被認為是影響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干擾因素。

全球通脹考驗各國財政貨幣政策

世界銀行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活動反彈,疊加供應中斷以及食品、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推高了很多國家的總體通脹。 在通脹壓力上升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已經開始解除對危機的特別貨幣措施。 聯合國在《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中表示,雖然有其必要性,但快速撤出貨幣刺激措施可能會破壞脆弱的復甦。 不可持續的外債負擔、新冠大流行期間的額外借貸以及不斷增加的償債成本,使許多國家處於債務危機的邊緣。 發達國家取消資產購買計劃和大幅提高利率,則可能引發大量資本外流,進一步惡化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

但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宇燕表示,目前的情況與2013年因美聯儲退出QE導致的金融市場動蕩不同。 2013年南非、巴西、印度、印尼和土耳其等國經常專案赤字平均為GDP的4.4%,而2021年僅為0.4%;近年來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規模遠非當年可比;上述國家除土耳其外的外部融資與GDP之比亦顯著下降。 此外,儘管哥倫比亞和智利等國的外債水準較高,但整體來看新興市場風險來自內部。

新冠病毒變異株
擴大全球經濟損失

IMF在《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癥狀相對較輕但傳染性強,因而仍會加劇工作力短缺,並給醫療體系帶來額外壓力,迫使各國採取更為嚴格、持續時間更長的人員流動限制措施,這將延續至2022年第一季度之後。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副秘書長劉振民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協調、持續的全球方案來防控新冠疫情,例如普遍接種疫苗,大流行病將繼續對世界經濟的包容性和可持續復甦構成最大風險。 ”

氣候危機
帶來嚴重風險

重大自然災害的概率增加,這對所有經濟體都構成了威脅——2021年,各大洲都發生了洪水、乾旱、森林大火等極端天氣事件。 IMF表示,這些災害事件的反覆發生將帶來雙重衝擊:一是對脆弱的低收入國家造成尤其巨大的損失;二是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更多壓力。 儘管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宣佈了富有雄心的目標,但當前的減排承諾還遠不足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之前高2攝氏度的水準。

雖然2022年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但亞洲經濟體經濟態勢或將好於其他地區。 亞洲開發銀行近日發佈報告稱,亞太地區各經濟體間貿易快速增長有利於增強區域經濟韌性,助力亞太經濟實現可持續復甦。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切坦·阿希亞也在金融時報發佈的文章中表示,未來兩年亞洲經濟增幅將超過美歐。

來源:RCEP中文網